笔趣阁
笔趣阁 > 长风万里尽汉歌 > 第四百三十二章 不学无术陆大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百三十二章 不学无术陆大王

  长风万里尽汉歌

李若虚到益都已经两月有余,国子监流露出的考题集都做了不止一套。对于这齐国的考试模式和规矩甚是明了。


这里的考试模式和宋廷科举颇不一样。


首先是百分制,与前朝历代尽皆不同。不,这甚至都不是一个“尽皆不同”就能概括的了,这完全就是迥然不同,完全是另一套概念。


——这是从分级制一步跨入百分制。


或许很多后世的中国人都不知道,他们叫嚷的分级制【等级制】实则都已经在中国存在了一两千年,就存在于中国的教学科考之中。


一些历史小说爱好者,应该知道,明清的科考阅卷官会在密封的试卷上,根据自己的好恶评定等级,分别用“○、△、\、|、x”(即圈、尖、点、直、叉)作为读卷标识。这五种符号,何尝不就代表着五个不同的等级,与后世西方的“a、b、、d、e”又有什么区别呢?


难道只有abd才是分级制度,圈、尖、点、直、叉就不是了?


没这个道理。


现如今不会有人叫嚣着分级制比百分制更家优越,相反,很多言论都在赞叹百分制的优越性。


这种更加细致的评分标准给人一种很别开生面感。首先,它能对学子各科成绩作一jīng确的数量具现。只说科考,就能叫‘朝廷’更加明确把握应考士子的学识优劣和偏向。


日后好分配工作不是?


其次便于分层。百分制的观测点多,具有较高区分度。大白话来说,就是分数之较量,高下一目了然也。


这对科举取士也是一简单化。取多少名,分数上论高低。


反正在现在的齐鲁之地,是没甚声音说这百分制有缺的。后者在2世纪时候便是有这这那那的不足,被无数人批评,那也是二十一世纪。是在西盛东衰的时代……


其次是考试模式,虽然依旧有考四书五经,但这只是好比后世试卷的基础题,真正占分更高的是专业题,以及最后的策论。


值得一提的是,那附加卷上除了一些策论外,都是最基本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机械等考题,考生可随意选题答题,并无qiáng求。


以科举形式做为国选材,乃国策也。前世今生皆是一般。中国人是离不开考试,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离不开科举。


这一形式是早已经被固定,但科举的内容却可以慢慢变化。但这一切都要时间。


基础的四书五经和更重要的渊博学识,以及广大的见识。只有过人的文采与四书五经,是难以写出一篇篇jīng彩绝伦的策论的。此类题目要的是考生学识之渊博,考验的是他们的长远目光与政治智慧。


一定程度上,唐宋以策论取材还是有道理的。不比后世明清的八股文。


而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政治目光和智慧,哪怕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这人也已具备做官的基本素质也。


“李兄脚步匆匆,是欲要何往?”


“原来是吴贤弟。愚兄欲去天禄阁温书……”化名李旭的李若虚笑声道。天禄阁乃是益都城内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取此名字,乃是因为它是西汉故名。汉初,刘氏继续推行秦代的“挟书之律”(规定民间不准藏书的禁令)。收集整理书籍,藏于天禄阁与石渠阁。


这石渠阁名号太硬,陆谦如是定名为天禄阁。


数月来,彼处已经聚集了无数的书生士大夫,不管是否有意功名,如此一座公共书馆的建立,却是为陆谦赢得了不少赞誉声。亦是为这些应考士子提供了一处上好去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ujj.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ujj.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