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逍遥江山 > 明朝内阁
字体:      护眼 关灯

明朝内阁

  逍遥江山

不少人问明朝的内阁为何在后期皇帝不上朝也能运作,这里说一句。


中国的内阁最开始,按照资料显示,应该在唐代唐玄宗时期就开始在宫延内阁设置翰林士,这原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也无官署,只是在宫延内的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时宣召,代皇帝起草件。


当年因贞洁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实就任过这个官衔。直到唐德宗以后,翰林士这个职务才日趋重要,由于兼有顾问幕宾清客的身份,整天不离皇帝左右,常有进言的机会,有希望参与政务,直至升任宰相,所以为仕途中人所羡慕。后来习惯以翰林士为清要之选。几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为丞相。


到了宋代后,沿袭唐代制的。唐代有翰林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问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资权,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宋代能入翰林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之士。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士知制诰。承旨不常设,其他士也无定员。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地位进一步被抬高了,到后来与实际掌政权的政事堂中书门下枢密院居平等地位。翰林士知制诰即以代皇帝撰告为专职,有的称“承旨”。冠翰林之名而不属士院的,有翰林侍读士侍讲士。这些所谓经筵官,以在皇帝左右进讲书史为职。皇帝很需要收罗这批饱之士作为“智囊”,故倍加恩宠。此后,凡执政大臣,多授予某某殿大士的荣誉衔,以表示尊崇。


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朱元璋鉴于历代宰相职权重,容易对皇帝的统治形成一定的威胁,决定永远废除宰相一官,并撤销中书省尚书省,改由六部尚书分担国务,直接受命于皇帝,以期权力高集中。但是皇帝个人毕竟不能万事都通晓,又不得不在殿阁之内招集一群顾问,据统计,废除丞相制以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两份件,处理四件事情,朱元璋有穷苦出身的底,每天处理这么多奏折,件还是有些吃不消,有一次,户部尚书茹素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命人读给他听,读到一半的时候就用了近个小时,都是什么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的套话,朱元璋当机立断,告诉手下人不要读下去了,数了数数字,已经有一万字了。


朱元璋气急了,命侍卫将茹素抓来狠狠地打了一顿。


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感觉废除丞相给皇帝带来的种种弊端,经过深思熟虑后,仿照唐宋旧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华殿渊阁东阁诸大士,以其常授餐于“大内”天宫殿之内,常侍皇帝“殿阁”之下,起宰辅的作用,为避宰相之名,故名为“内阁”见《明史•职官志》。


自此,内阁在明朝正式落户,但当初内阁的权利并不大,有点内似唐朝的翰林士,秩为正五,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靖难之后,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了江山,他虽没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至此建立。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ujj.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ujj.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