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七零妇产圣手 > 一篇通讯稿结束之后,又是慷慨激昂的乐曲。 (3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一篇通讯稿结束之后,又是慷慨激昂的乐曲。 (32)

  七零妇产圣手

子,朝着外头的人笑,“您说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呀?”


b超室的门开着,原本在外间等待的家属正蜷缩在边上。门口矗立着一队人马,走在最前头的老人冲她微微点头:“说的很有道理。”


余秋的脑子“嗡”了一下,眼睛珠子都要瞪出眼眶之外。


她心中一阵哀嚎,完蛋了,这算不算编造领袖语录叫抓了个现行啊。


※※※※※※※※※※※※※※※※※※※※


感谢在2019-11-11 12:29:41~2019-11-11 20:06:4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tracy、李小菡 10瓶;无意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姐真的不紧张


余秋心跳瞬间飙上了180。


她恨不得面前有个坑, 她立马跳下去, 然后自己从坑边扒拉两盆土直接把自己给埋了。


她甚至丧心病狂的期待现在产房突然出现危机, 她一马当先,直接挽救大人孩子的生命, 顺带着也把她自己拯救出水深火热。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就如那马里亚纳海沟,生活就是如此的残忍残酷又无情。


人皇驾到,就连玉皇大帝都得卖几分面子, 何况是送子观音。整个妇幼保健院风平浪静, 别说要紧急剖腹产了,连产钳都不用。


产房面对面两排台子, 10个大肚子,一个个小娃迫不及待地顺顺当地出生,生怕像错过了吸收领导降临的福瑞之气一样,人人都争气的不得了。


既不用安慰, 也不用帮助,更加轮不到她去治愈, 人家自己把孩子给生下来了啊。于是丁点儿用场都派不上的小秋大夫, 就这样被迫不及待地推到人前,接受老先生的审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人间霸主气势, 激荡起来的能量波直接作用到了孕妇的肚子。


从检查床下来的孕妇原本只是有点儿见红而已, 结果一瞧见老人的脸时, 先是一惊, 然后是一呆, 再然后她就直接捂着肚子,她现在感觉到痛了。


余秋二话不说,直接大呼小叫地找推车,煞有介事地张罗着推人去待产室做检查。


眼看着就要顺利大逃亡了,谁知道她人都出b超室的门了,廖副书记这个她命中的克星,居然横空出世,一夫当关直接拦在前头,还拽住了她的胳膊:“哎哟,我的小秋大夫,你让他们带她过去,你先赶紧的,顾着这边吧。”


说话的时候他还一个劲儿冲余秋挤眉弄眼。领导恨铁不成钢,这姑娘怎么脑袋瓜子这么不开窍呢,都当上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干部了,怎么这点儿思想觉悟都没有?


没瞧到主席他老人家在这儿吗?哪头轻哪头重,她怎么就没得一点儿数了。


余秋快要当场给省委第一副书记跪下了。狠啊,真狠,她不就是在地方病的事情上捉弄了一回廖副书记吗?这老小子至于如此置她于死地吗?


旁边的老人家微微点头,像是感慨万千的模样:“原来我还说过不少有道理的话呀。”


余秋腿一软,直接就要给他跪下。她可没有张.志新的骨气,她也没有张.志新不怕牺牲的精神,她要痛哭流涕地忏悔:大佬,小的错了,小的真的知道错了。


亏得何东胜赶紧伸手捞了她一把,才让吓得几乎要晕过去的她站稳了。其实摸着良心讲,她还真不如直接晕过去比较省事。


何队长面上写满了担忧,他带着点儿不好意思的模样跟老人解释:“小秋叫关过几回,还染过疟疾,身体亏的厉害,有点儿低血糖,累狠了就吃不消。”


说话的时候,他还怜惜地摸了下余秋的脸,微微皱着眉头,“不是让你注意着点儿吗?不要没日没夜的忙,看看你都憔悴成什么样了。”


余秋整个人都石化了,感觉生产队长实在有些睁着眼睛说瞎话,她昨天一夜睡到天亮,丁点儿事情都没有,今天早上还喝掉了一大碗红枣粥,吃了豆沙包跟荷包蛋,吃的整个人小脸红扑扑。


此刻,她面颊有肉眼里有光,怎么看也跟憔悴两个字搭不上关系呀。


她正琢磨着要不要自己再捂着脑袋,晕上一回好配合男友的说辞,老先生终于发话了:“你们这儿女同志生娃娃肚子不痛?”


廖副书记赶紧在旁边抢答:“不痛,是真不痛,您老要到产房边上去听一会儿就晓得了。”


旁处生娃娃,那女同志痛得满地打滚,那声音叫的真是震天响。别说上下楼了,就是方圆几几里地都能听到她们的喊声。


痛啊,就连他们家招娣那么泼辣爽利又善于忍耐的性子,生孩子的时候照样痛得死去活来。


他都有点儿愤恨了,小秋大夫为什么不早点儿把这个无痛分娩给弄出来,还让他老婆吃了那么大的亏。


说到了自己的专业问题,余秋赶紧收敛心神,老老实实地作答:“绝大部分人疼痛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


事实上所有人应该都可以,只不过要做好麻醉配方的个性化调整以及监护问题。但这点必须得在无痛分娩技术得到很好的应用普及的前提下才能够大规模的实现。


老人家点点头,夸奖了一句:“那倒是不错。”


他又颇为关心,“用针灸麻醉成不?”


余秋摇摇头,相当残忍地打破了老人的期待:“这个我们目前真没开展,而且我们一开始尝试效果就很不好,还很危险。大肚子痛的没办法控制自己,差点儿把针给折断了。


我们目前采取的是椎管内麻醉的方式,整体效果比较好,也容易量化控制,比较适合搞推广。”


老人鼓励道:“还是可以搞搞研究,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试试看,多点儿选择。要是能够扎针灸就缓解疼痛,那各个地方都可以搞这个无痛分娩了。我看你现在还得有人专门搞麻醉,在其他的大队接生员恐怕做不到这一点。好东西不仅要在这么宽敞的大医院里头用,还得让所有的群众都享受到。”


余秋点头:“我们会进行多方面尝试的。我们目前重点考虑的是实现卫生院的无痛分娩,尽可能让妇女同志去卫生院生孩子。”


按照中国的人口密度,以及现在的交通情况,住院分娩是最安全的方式。毕竟生孩子这种事情瞬息万变,生了一半被迫改剖腹产的情况并不稀奇。即使在发达国家,无痛分娩应用极为普及而且社会舆论也积极鼓励自然分娩的情况下,比方说美国剖腹产率差不多也有30%。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的自己生下孩子。


培训大队接生员的确意义重大,他们的出现让新中国成立25年的时间里头,母婴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了。


只不过1/4世纪前具有积极意义的方式到了现在应该做出优化改良。


余秋更加倾向于将接生员培养成产前诊断产后访视的保健人员。他们兼带着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自己接生,但日常主要工作是做好孕妇的产检工作,及时帮助孕妇判断入院分娩的时机。


她一路陪着老人往儿童保健区走,那儿是小家伙们打预防针的地方,也是妇幼保健院培训周边地区赤脚医生做预防保健的科室。


余秋一边走一边大着胆子说情况:“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帮助妇女竖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生育观,虽然眼下情况是我们得做好控制生育工作,但同时我们也要降低妇女对生育的恐惧,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让她们产生不愿意尝试生孩子的想法。”


老人慢吞吞地重复了一遍:“不愿意生孩子?”


余秋点头,直接残忍地打破了男性对这方面的幻想:“其实对于女同志而言,怀孕生孩子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如果不是社会舆论引导,可能有不少女同志并不愿意生孩子。”


对,人类作为生物有传递自己基因繁衍后代的本能需求,但同时人类进化为直立行走生物之后,骨盆结构就自然变得狭窄,所以人生孩子比起其他哺乳生物就要痛苦很多。


比起兔子还有猪以及牛,所有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生孩子都要比人类轻松简单的多。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一窝下多少只小崽子,大大减少了繁衍后代的负担。


所以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上来讲,物种越高级,生孩子的痛苦程度就越高。在这个意义上,大自然似乎并不希望生物无限制的进化繁衍下去,它在设立门槛。


余秋慢条斯理道:“现在有很多国家的确在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有的地方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可也有地方是鼓励人口增长,号召人们去生孩子。这就意味着一件事,生孩子这种事本来就有不少人并不愿意。


如果再加上生的时候痛得死去活来,那想必会有更多的人会产生恐惧心理,别说生两个孩子了,一个都不想生。只要她们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她们肯定就会权衡利弊。


既然计划生育的目的是实现优生优育,我就想将这件事情结合起来,一块儿做,争取达到让人们顺顺利利怀孕,舒舒服服生孩子,健健康康培养孩子长大,贵在人口素质高。”


在目前的情况下,想在国内大规模的搞无痛分娩,必须得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原因无他,中国有80%的农业人口,这么多农民看病是没有国家报销的,眼下主要依靠赤脚医生与农村医疗合作社制度。


可是搞无痛分娩,显然不是两个鸡蛋的诊费就能解决的问题。上了卫生院,就不能用赤脚医生的标准去对待。最起码的麻药要钱吧,这么长时间的监护要钱吧,这些可真不是一句简单的高风亮节,依靠医务人员的牺牲精神就能解决的事。


任何一个机构,想要运营下去就必须得达到收支平衡。如果不想增加病人的负担,那就必须得有国家经济的投入。


老人像是陷入了沉思,半晌才冒出一句:“你们要多做事,农民苦,农民不容易。”


余秋狗胆包天居然点头,还加了一句:“劳动者都不容易。”


任何一个关系里头,都不能一味要求一方做出牺牲,否则关系肯定难以长久健康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


就说她穿越之前,他们省人医作为国内无痛分娩的先驱者,曾经接待过无痛分娩中国行的美国同行(以华人医务人员为主),前来的美国护士就曾经向他们表示过对他们的羡慕。


金发碧眼的美国护士小姐姐觉得中国的孕产妇极为善于忍耐,对待医务人员很尊重,而且配合程度相当高。她在美国的时候,常常会被病人吼,有的人才刚开始有点儿反应就会大喊大叫要求立刻打无痛,实际上那种程度的不舒服完全可以忍耐。


中国孕妇或者说是她接触的亚裔孕妇在这方面真的就好多了。她们礼貌温和,会因为疼痛从九级下降为二级而表达自己对于医务人员给予帮助的感谢,而不是苛责为什么她们还有感觉。


当时余秋的导师老太太直接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这应该跟东西方文化有关系。东方传统文化就认为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尽可能不要给旁人增加麻烦。


这就是一种微妙的角逐平衡,在医患双方的关系中不断地上演。假如一方无限制的往后缩,就没办法让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从而期待值过高反而落差大而心里头不痛快。


老人半晌没有说话,候了许久,总算是开口表达了肯定:“都辛苦,大夫护士也辛苦。”


陪同在旁的医务人员们简直浑身都打起了哆嗦,能够从老人口中得到这样一句评价,不少人都激动得落下泪来。


好在儿保科近在眼前,里头一群因为打了预防针开始嚎啕的小崽子们缓解了这种激动的氛围,反而增加了一种滑稽有趣的意味。


最有意思的是一些已经好几个月大的孩子,他们本来打完针之后还是蒙的,并没有想哭的意思,结果小脑袋左右看看,发现周围的娃儿们都在哭。


顿时,他们就感受到了被孤立的风险,立刻小嘴巴一撇,眉毛一皱,扯着嗓子开始嚎啕。


有的比较真情实感,金豆子很快就掉了下来。


有的则有些勉强,扯了半天嗓子,还是干打雷不下雨。


小家伙们个个都是行走的表情包,完全没有要注意形象的意识,一张张小脸夸张的,看的众人真是要笑痛了肚子。


老人瞧着小宝宝,突然间冒了一句:“看样子,小孩子也是会装样的。”


旁边的余秋不假思索:“那当然,人都有从众心理,人都会选择自己认为安全的方式生存下去。枪打出头鸟嘛,法不责众,少数派总容易被盯上。要是少数派不想表现的太突兀,他们就会争取把大部分人变成自己的同盟或者假装他们是自己的同盟。”


她指着好几个,一开始打完针并没有要哭意思的小娃娃笑,“其实他们是不想哭的。”


所以所谓的人民意志是多么虚无缥缈,很多时候,表面上看到的东西并不代表实际情况。人民有自己的判断力,但同时人类本身就具有随波逐流的惰性又或者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坚持自己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重要性。


他们未必支持殴打某个人,只不过板子没有打到自己身上,就感觉不到痛,顺带着看场热闹似乎很不错,还能调剂调剂单调乏味的生活。


况且站出来反对似乎还挺危险的,那么何必要替旁人出这个头呢?站在旁边瞧热闹就挺好。


余秋没有等到老人的回应,前头就传来一阵惊呼:“主席!”


宝英夫妻俩一早就接到通知,让他们做好准备,主席会来杨树湾呢,主席很可能会亲自过来瞧瞧他们家的欢欢跟庆庆。


因为这个,宝英的丈夫不时就伸出脑袋朝窗户外头张望,不曾想他还没在窗户外头见到人,人就已经先出现在了门口。


他这一声吼,整个儿保科的人全都震惊了。原本正忙着哄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会儿齐齐将目光投向门口。


然后全世界都疯了,能想象死忠粉的见面会现场吗?眼前的场景比那时还要加强100倍。不少人激动得直接哭出了声,人们争先恐后地往前涌,试图能够靠老人更近一些。


旁边的安保人员不得不列成了墙,用自己的身体阻拦情绪过于激动的群众。


老人冲他们挥挥手,点点头,做了个噤声的动作,激动不已的大人们立刻浑身颤抖,全都乖乖的站着,准备聆听主席的指示。


只哭得热火朝天的小孩子们感受不到老人的权威,还在扯着嗓子嚎嚎,当爹妈的想要阻止小孩,却被老人阻止了。


“该哭还是要哭的,总不能大人不想哭,就逼着小孩也跟着不哭吧。我来了大家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看就小娃娃们表现的最好,他们该吃奶吃奶,该扯扯嗓子哭扯嗓子乎,哎哟,对,该尿一泡也不能含糊 ”


周围响起了笑声,那个抱着尿湿了的孩子的妇女脸红红的,不知所措地呆在了原处。


还是听到消息从卫生院赶过来的林教授见到了情况,索性现场教学,怎么给小娃洗屁股,做好护理后再包上尿片。


可是旁人哪里能有林教授的淡定呢。就连孩子的母亲都是两个眼睛直勾勾,嘴唇上下嗫嚅,整个人都抖得跟筛糠一样,魂都不在身上了,还谈什么学习护理知识呀?


宝英夫妻俩更是跟在梦里头一样。他们瞧见老人的时候,直接傻掉了。无论周围人是什么声音,什么反应,他们都感受不到。他们只能呆在当场,脸上挂着恍惚茫然的笑,眼睛一刻不停的贪婪地看着老人。就连老人开口询问孩子起大名了没有,他们都反应不过来,就这么傻乎乎地呆着。


还是旁边的工作人员解围:“他们这儿好像上学了才起大名。”


没想到宝英两口子先自己拒绝了工作人员的解围。


“有!”当爹的人立刻强调,“我们起了大名的,刚好他们是世字辈分,我们就起名字叫世珍世宝了。”


其实他们没有那么注重辈分,本来是想取名叫国珍国宝的,毕竟是国庆节的时候生的。


结果小秋大夫听了之后,反而建议他们按照辈分来。他们又觉得这两个孩子能够顺顺当当的生下来,祖宗肯定是保佑了的,所以就接受了这个建议。


他们当然不知道,小秋大夫当时听到国宝两个字,脑海中就出现了滚滚的身影,而且是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耍流氓的滚滚。


为了小姑娘将来的形象着想,还是叫世宝吧。


老人微笑着点点头,表达了自己的赞叹:“很不错,这两个名字好,可不是全世界的珍宝嘛。”


他又关切了两句,并没有要给孩子改名字的意思,就笑着跟众人打招呼,慢慢走了。


所有人都不敢阻拦,他们追着老人出医院,然后眼巴巴地看着老人往前走。


他们不敢阻拦,也不忍心阻拦,老人家是多么的忙碌,日理万机,老人家能抽空过来看看,是因为他心里头始终装着他们这些老百姓啊。


余秋看着老人的背影,不知道为什么,她总觉得老人其实并不愿意过来看两个试管婴儿,或者更确切点儿讲,他不想如此大张旗鼓。


可是他仍然来了,从京中出发千里迢迢,而且是带着这么多人,后面还有扛着摄影机的人从头拍到尾。


因为老人需要对外界表达出一个态度,他很欣慰医务人员取得的成就,他在表示对医务人员的肯定。


这种肯定不仅仅是对着赤脚医生呢,还对着所谓的洋大夫,专门搞研究的洋大夫。


余秋想到了林斌的那句感慨,他觉得老人像樽偶像,被人们不停地搬去他们需要的地方。


不管他内心深处是真的想还是不想,他都得积极配合,甚至抱着80多岁的多病身体,艰难地跋山涉水,一路而来。


地方政府领导们簇拥着老人走远了,看完群众看完孩子后,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得赶紧汇报。


也许这些事情比眼前的百姓跟孩子更加枯燥,更加难以引起老人的兴趣,可是他仍然得聆听。


余秋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整个人跟煮熟了从筷子上滑脱下来的面条一样,直接软了下去。


宝珍还在旁边打哆嗦,小声表达,自己师傅的肯定:“小秋姐,你可真厉害,你都不害怕的。”


她已经是第二次见主席了,可仍旧浑身抖的连句话都说不出来。


韩朝英同样面色坦白,哆哆嗦嗦的表示赞叹。没错,小秋姐不愧是上过联合国大会的人,什么世面都见过。


哎呀,肯定还是小秋姐他们接生的孩子多,所以身上的气不一样。去年胡奶奶对着主席也是能大大方方说话的呀。


两位女徒弟吹出了七彩彩虹屁,挂在天边,散发出炫目的光彩。她俩再一回头,惊讶地发现,本应在天上俯视众生的师傅居然浑身抖得难以自抑。


两人赶紧伸出胳膊架着师傅,全都吓得不成样,小秋姐这是低血糖犯了还是怎么了?快点儿,拿瓶葡萄糖过来,先给小秋姐灌下去再说


余秋上下牙齿打架,她在心中咆哮,姐这是紧张的,你们能不紧张吗?大佬啊,掌握着生杀与夺大权的大佬啊,就在自己身边,她不害怕才怪呢。


可惜没有人相信小秋大夫会害怕,看看小秋大夫刚才表现的多好,一点儿都不紧张。


余秋在心中留下宽面条眼泪,这就跟上场打仗一样,她能在对手面前表现出紧张吗?她现在两个小腿肚子还在发抖,她急需抱抱亲亲,好好安慰。


然而关键时刻,男朋友总是靠不住的。他们永远会缺席。


余秋看着跟随老人家离开的何东胜的背影,咬牙切齿,她现在真的相信古诗词里头写悔教夫婿觅封侯不是矫情了。


男人,这个时候你应该爱江山,更爱美人的。


※※※※※※※※※※※※※※※※※※※※


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在网上搜一搜张.志.新的事情。我不贴了,格命烈士也被锁suo。一个人胆敢坚持自己的思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感谢在2019-11-11 20:06:41~2019-11-12 06:58:5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木木夕 15瓶;小星星星辰 5瓶;山楂酱、37926891、大西北臊子面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那就做个洞中人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这事儿在情侣身上也一样, 所谓的心有灵犀那属于凤毛麟角。


谁真会读心术呀, 起码何队长就完全没瞧出来一路镇定自若的小秋究竟有哪儿不对,他相当老实地跟着大部队候在大队支部的小院子里头, 等待着领导随时cue到自己。


屋子当中,廖副书记正老老实实地汇报工作。


他上任也有差不多大半年的功夫了,这些日子他主要到处搞调研, 然后真正发下去的命令正儿八经的就是一条, 让全省1075个公社11,023个大队放开手脚, 放心大胆地搞自己的小玩意。只要不反党反人民反政府,只要不坑蒙拐骗制假卖假,什么小五金小作坊只要能搞起来就自己弄,省里头坚决不干预。


有什么困难往上面反应, 他来协调着处理。他还开放了自己家的信箱,谁要有事往上头反应没人搭理, 可以给他直接写信。他就让省广播站的大喇叭不停地往全省通报他们家信箱地址。


除了走访之外, 他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去各处捞人。有的地方响应号召刚开始搞小企业,头头脑脑的就要抓反格命典型, 然后他就带着人把被抓的倒霉蛋们给弄出来。真正指导什么搞工农业, 那基本上是没有的。


廖副书记有些忐忑不安, 小心翼翼地解释:“我觉着最了解实际情况的还是他们自己。各个生产队还是有想头的, 希望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搞点儿工副业跟家庭副业。”


哪个地方历史上没有点儿工副业呢。尤其是交通不发达的地区, 人家买个醋买个酱油买个生活用品难不成还翻山越岭?很多时候都是因地制宜,自己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地方酿酒特别好,有的地方做醋尤其香,还有的地方自己腌的萝卜干,那真是一块就能下掉一顿饭。


当然大家伙儿不可能家家户户什么都搞,既然有了特色,那就相互间进行交换。货郎就在这其中起到了交通的作用。


也许放在大地方,看这些笨拙的手工业有些提不上嘴,但是对于周边地区而言却基本上满足了自产自销,明显让大家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廖副书记琢磨的就是,与其让大家伙儿从头开始,不如按照以前打下的基础进行。起码这么多年祖祖辈辈积累下了经验。


要资金,他的确没有,但是要技术指导的话,他可以想办法派技术员下去帮着解决问题,顺带着物资方面,他也能东拼西凑的给倒腾出来点儿。


主管工副业的领导翻出了自己的小本本,那上头全省一万多个大队都有哪些特色产业,他一个个都罗列了出来。


他计划的是让大家先蓬勃发展一段时间,等下一步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优化。搞得不好没竞争力的,要么想办法提高技术,要么就赶紧换一个行当。不知道怎么办?那就向技术员请教。


有的地方说不定种苹果不好,种橘子挺香。


他这人说话自带喜感,就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生怕描述不清楚,尤其喜欢肢体语言,所以他汇报起工作来简直跟唱戏似的,唱念做打俱全。


廖副书记噼里啪啦一通之后,老人居然不嫌他烦,反而津津有味地问了起来:“那你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呀?”


他本以为廖副书记会跟他要钱要东西,他也没觉得廖副书记是多高风亮节的人,没想到这位从基层爬起来的干部,居然斩钉截铁地只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人。


他现在就愁人不够用,方方面面都缺人才。临时再培养有点来不及,他只想把现成的人都用起来。他总不能天天跑到杨树湾的夜校抢人用吧,他再敢这么招的话,杨树湾的老百姓会提起钉耙锄头,直接把他当偷鸡贼赶走。


老人颇感兴趣的样子:“那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啊?”


廖副书记偷偷抬眼睛看他,一副怪不好意思的模样:“要不,平反的右哌都给我用吧,又红又专的我不想了,那都是宝贝疙瘩蛋,到处都抢着呢。我要跟人抢,人家会和我拼命。还有回城的知青,我不嫌弃,我要。”


老人倒是奇怪了。


右哌他能理解,基本上被打成□□的都是知识分子,虽然有些阴阳怪气,但里头的确有些真有水平的。


现在平反了,的确应该给他们个地方呆着,最好能发光发热,至于是不是改造成功了,他累了,他也不想再强求。他要改造他们其实是为了他们好,但是人家不领情,那就算了吧。


可是回乡的知青,面前的这个干部为什么要呢?


老人心里头有数,不少地方嫌弃知青呢。下放的农村农场嫌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干活不利索,闹事倒是一把好手。管严了他们会折腾。回到城里头也是麻烦,家里头安排不了工作的照样头痛。都是这个年纪的姑娘小伙子,不给他们找到事情做,他们还会闹腾的。


这个姓廖的干部要他们做什么?


“赶紧培训了送去干活呀。”廖副书记双眼发亮,“您就把他们给我吧,我保证不给国家增加负担。”


老人家轻轻拍着藤椅扶手:“你们省人也不少啊,难不成就缺了这些干活的人?”


他当然高兴有人为他分忧解难,逐步解决回城知青的安置问题。但他不希望被人拍这种马屁。这些人实在太精明了,恨不得拿着放大镜,哦不,是显微镜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好投其所好,哄得他高兴呢,他们就觉得自己能捞到好处了。


廖副书记不假思索:“他们有文化学东西快。”


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锻炼脑袋瓜子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


同样讲个事情学个新技术,上过学的娃娃讲几遍就能明白,再上几回手就能弄得有模有样。


没上过学的大字不识几个的里头当然也有聪明人,但那毕竟是少数,有些事情跟他们讲死了他们也理解不了,培训起来效果就特别差。


廖副书记当然知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他现在搞工副业要的就是尽快能上手的人,他总不能什么都管什么都从头开始啊。


老人家仍然没有给个准话:“我们农村就没有学得快的娃娃?”


“当然有,都用起来,但人数真不多。”廖副书记挺严肃的,“您老人家虽然一直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有些人把经给念歪了,虽然现在全省各个大队都有小学,但在这方面抓的不够。后面要加强,文化知识学不好,学技术就吃力,很耽误事情。”


廖副书记不好意思地抓了把脑袋,“我的水平就跟不上,我学个打算盘,半天摸不清楚。我老婆就噼里啪啦一顿,家里头的开支清清爽爽。”


老人家沉默着不吭声,隔了半天,他才开口问:“你要这么多人,你打算怎么养活他们?”


个个都端上公家饭碗不现实,他现在都觉得官员干部实在太多了,这么多人也没见他们做出什么正经事。


廖副书记脸上堆着笑:“去哪地方搞生产就领哪个地方的工分。现在大家伙儿都知道技术好。不说旁的,我们省西边棉花长得多,今年我们用了新技术,棉花蕾铃脱落率下降了足足一半,加上棉花套种大蒜,棉铃虫跟牙虫都少了好多。几块地放在一块儿比较,立刻就显出了差距。现在没有搞这个的生产队后悔的很,白耽误了一年功夫,他们明年都要搞呢。”


老人家轻轻地叹气:“技术好啊,技术能当饭吃。”


说到底还是要吃饭,而且得吃得好。


老人有些疲惫地微微合上眼睛,手指头也稍稍翘了起来,可是半天没有重新落回藤椅上。


廖副书记大着胆子解释:“那些过来的知青也可以干活的,一边学习一边实习。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他们没有工分,但是管饭,每天有定额的饭,保证一天三顿的菜能看见油花,起码有一个蛋。


来这儿的主要目的是学技术,学好了技术我来统一安排给他们找地方上班。”


他这真不是说大话,他也没光用杨树湾的人啊,他给杨树湾打出了招牌去呢。现在全省各个大队都清楚杨树湾专门出能耐人,一个个脑袋瓜子活,手上还有技术,同样的事情,人家就是能做得漂漂亮亮。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ujj.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ujj.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